Money2020——美國支付和金融科技峰會幾天前已經(jīng)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落幕,很奇怪的是中國媒體對這一會議關注甚少,或許是因為我國區(qū)塊鏈發(fā)展受挫、移動支付發(fā)展又接近成熟,在這一領域已經(jīng)沒什么好聊的了。
但Money2020上有一個很有趣的展覽,由高通、萬事達、ODG聯(lián)手打造的未來購物零售模型。
芯片廠商、信用卡組織加上AR眼鏡廠商,搞出的自然是AR購物。從新聞中看到,體驗者帶上AR眼鏡后,可以在瀏覽庫中調換模特身上的衣服,還能查看款式、價格等等信息。在支付時,可以通過高通的虹膜掃描技術完成身份身份驗證,再用萬事達的移動支付功能進行支付。而這一套整合式的技術可以對品牌進行定制,計劃在2020年前開始商用。
帶上AR眼鏡,酷酷的在店里巡視一番,抄起幾件衣服對紅外光眨眨眼就可以走人。這樣的購物體驗聽來未免太過科幻了,可單純從技術角度來看,實現(xiàn)起來又是易如反掌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AR購物這件事,到底靠不靠譜。
AR購物真能所見即所得?
其實AR購物這一命題,在去年就已經(jīng)和VR捆綁在一起被狠狠熱炒過一陣了。其中VR負責線上購物場景:帶上眼鏡就來到了秋葉原的手辦店購物;AR則負責線下購物場景:打開手機掃描房間,就能看到家居的尺寸是否合適。
雖然以上的產(chǎn)品還是以概念為主,但到了今年我們已經(jīng)可以看到一些落地應用。AR購物最常出現(xiàn)的地方還是在實體店里,以大屏、魔鏡等等形式讓用戶體驗到新鮮的試穿、試妝玩法。在一些主打新零售體驗的實體店里,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大大小小的屏幕通過人臉識別、邊緣融合等等技術把服裝和妝容黏合在我們自己身上。總體來說,線下場景中的AR購物可以被總結為“人肉導購的信息化”。把傳統(tǒng)導購提供的介紹商品、試用商品等服務變成圖像和文字,灌入屏幕中。
在實體店之外,也有一些App試圖利用AR技術讓網(wǎng)購的體驗更好。像把AR試妝整合到拍照美顏功能中的美圖,一直在嘗試用AR連接電商。家居、裝修領域則是個更適合AR發(fā)揮作用的場景。不管是在網(wǎng)上還是實體店中,顧客只能憑借空間感去想象家居、裝修應用于自己家中是什么樣子。
有了AR后,顧客可以打開手機攝像鏡頭,在屏幕中看到家居擺放在家中樣子,立體感更強。
不光是美妝還是家裝,AR加持網(wǎng)購,都在強調所見即所得的概念。
AR購物為什么沒有在當下發(fā)生?
所以,我們和真正具有未來感的AR購物究竟之間的距離究竟在哪兒?這個問題可以從技術和成本兩方面來解答。
首先,目前大多數(shù)手機攝像頭的硬件配置就已經(jīng)決定了,關于商品的AR顯示效果達不到“所見即所得”。
這一點和手機的成像效果有關。我們用眼睛觀察這個世界時,為什么能感受到這個世界是立體的?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動物的雙眼實現(xiàn)了雙目測距:目標點在左右眼兩幅視圖上成像存在視覺差,所以我們可以感知到“深度”。
可大部分攝像頭的成像僅僅是一個2D平面,應用到AR上,就是把2D貼圖渲染到2D圖像上,其效果可想而知。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用AR技術進行口紅試妝時,人臉定點技術可以非常完美地識別出你嘴巴的大小、是薄嘴唇還是菱形唇??蓞s無法立體化地識別出嘴唇的豐滿程度、唇珠的大小和位置。于是,AR試妝的效果最多是做出一張和你嘴唇形狀相似的紅唇貼圖,在成像時渲染上而已。更別提能否展示出化妝品在各種光線下的光感表現(xiàn)了。
這一點在試妝、試衣服時還是小小缺憾,可到了家居中就成了一個大問題。沒有深度傳感器,意味著攝像頭完全無法理解“尺寸”這一概念。拿著手機在家里走一圈,人類看到的是15平方的客廳、5平方的衛(wèi)生間,而手機“看到”的只是無數(shù)幀平面圖像。
AR家居的重點就是通過技術,體現(xiàn)出家裝產(chǎn)品的尺寸在自己家中是否合適??涩F(xiàn)狀是,大多數(shù)AR家居產(chǎn)品也只是把家具做成可以放大縮小、360度旋轉的貼圖而已,實用意義不大。海外的幾家專注打造AR家居的項目,也都是建立在Tango等擁有深度攝像頭的手機上。
不過技術上的問題是最容易解決的。今年的iPhone 8已經(jīng)搭載了專為AR校驗的深度攝像頭,iPhone X更是在前置攝像頭上用上了結構光——投射特定光線到物體表面,根據(jù)物體造成的光信號變化來計算物體的位置、深度等等。就算不使用深度攝像頭,陀螺儀對位置的感知、用算法處理圖像等等方式,理論上也有可能解決成像問題。
可在成本方面的問題,恐怕就沒那么好解決了
打造一套AR購物體系都要哪些成本呢?首先,需要把產(chǎn)品從圖像到文字信息一樣一樣錄入到系統(tǒng)中;線下場景中還要引入各種尺寸的屏幕;最重要的,還得打造一套為品牌量身訂做的系統(tǒng)。
我們曾經(jīng)咨詢過國內一家AR技術供應商,對方聲稱如果想打造100個SKU以內的AR購物系統(tǒng),至少需要200萬人民幣。這還只是針對線上系統(tǒng)打造,要涉及到線下硬件和品牌定制,恐怕還會提高很多。
可問題的關鍵是,這些一看費用就不低的設施會帶來什么回報?和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轉型不同,當流量、購買能力都流向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,品牌自然也要投向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??涩F(xiàn)如今大部分用戶對AR的印象還停留在各種紅包上,AR眼鏡更是深度科技玩家才會接觸的新鮮東西,此時品牌先行一步,真的有這個必要嗎?
開始AR購物之前,可以先嘗嘗AR營銷的甜頭
當然,我們相信在未來AR一定會成為購物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(huán)。不過現(xiàn)在,品牌把AR技術作為常規(guī)渠道引進顯然不太明智。不過僅僅作為營銷手段的話,卻可以達成很多不錯的效果。
AR技術最吸引眼球的地方,就是把虛擬圖像和現(xiàn)實融合的新鮮交互體驗。這種體驗應用在不同屏幕中會有不同的效果。
哈根達斯曾經(jīng)做過一個經(jīng)典的AR營銷案例叫《等待兩分鐘,口感更好》,用攝像頭掃描冰淇淋蓋子,會出現(xiàn)一個虛擬形象拉兩分鐘的小提琴。用這種方式既傳達“哈根達斯在離開冰箱兩分鐘后口感最好”這一概念,也賺足了眼球。
在大屏上,AR技術營銷的玩法就更多樣了。我個人最喜歡的凌仕為香水產(chǎn)品推出的“天使在人間”。用攝像頭實時拍攝機場中的行人,投射到大屏幕上,再在屏幕中加入天使形象。
這一案例的年代較為久遠,可能出現(xiàn)在2011年到2013年之間,在當年還引發(fā)了病毒式傳播。不得不讓人感嘆,我們應用AR技術的年頭,比想象中要長得多。
不知道在深度攝像頭普及后,AR技術“重營銷、輕購物”的現(xiàn)狀是否能夠改變。但輕視新技術和迷信新技術一樣可怕,品牌如果沒有足夠的膽量和財力,最好還是不要貿然做AR購物的小白鼠。
- QQ:611495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