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(fā)展,中國毫無疑問的成為全球家電的最大市場,不論是日系還是韓系,都將中國定位為市場的重中之重,并作為海外發(fā)展引擎。然而,近幾年的市場表現,確認外資家電品牌先后淡去了在中國市場的霸氣,甚至逐漸從中國市場剝離。
在家電版圖中占據半壁江山的彩電,近兩年確實讓那些"舶來"品牌吃盡了苦頭。如今的中國彩電市場失去了CRT向平板電視過渡時期的增長動力,失速的市場環(huán)境下,外資品牌的境遇可想而知,日系品牌中除了索尼仍然依靠技術和品牌價值堅守市場份額外,東芝、夏普遭受被賣的厄運,松下、日立、三洋等品牌都在企業(yè)內部改革不理想的狀態(tài)下,選擇剝離或淡化家電業(yè)務,轉而投身其他產品.曾經在CRT時代稱王的日系彩電品牌在中國彩電市場已經成為了過去式。韓系品牌國際化較早,且擁有完善的產業(yè)鏈,日系品牌的淡出給韓系品牌騰出了空間,依靠產業(yè)鏈完善、技術和外觀設計上的優(yōu)勢贏得部分消費者擁躉,已進入全球第一第二的領先地位,但仍被迅速崛起的中國彩電品牌趕超。近兩年的韓系代表,三星、LG在中國市場份額逐年萎縮,甚至有消息稱三星將削減在華工廠電視機產量,與此同時,LG一直"低調"的市場做派是否真如外界所言是對華市場放棄戰(zhàn)略的前奏?
曾經在中國彩電市場翹首領航的外資品牌,緣何風光不再?就筆者個人觀點認為還是在于外資企業(yè)在華的空心化尷尬經營模式。第一,產品定位。外資品牌產品以全球市場為規(guī)劃目標,絕大部分定位高端,主打高端用戶群體,而并沒有因各國各級市場"因地制宜",就中國消費市場而言,以大城市市場為主,在廣大的三四級市場卻沒有優(yōu)勢,然而,大城市市場消費人群接受新事物新技術能力快,消費換代速度快,即使外資品牌短時間抓住這些消費者的"胃口",一旦新鮮的產品出現,將會撼動其在消費者心中地位,而三四級市場的消費人群思想較保守,接受新事物較慢,將產品概念根植于這些人群的意識,將會達到很長時間的消費效應。國產品牌近幾年在新技術、新設計、新顏值等方面產品的研發(fā),打壓了外資品牌在技術、設計方面的優(yōu)勢,所以,外資品牌近兩年在中國彩電市場逐漸褪色。第二,人才架構。首先就是外資企業(yè)人員架構頻繁更換,經營銷售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成型并帶來效益,頻繁的調整人員架構將很大程度上造成人心不穩(wěn)、經營不暢等問題;其次就是人才梯次的不完善,國內品牌高級管理層均分布有不同的年齡階段的人才,不會因為舊思想的固話和新思想的青澀而禁錮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,同時更多新鮮血液的涌現能夠讓企業(yè)更加具有活力,外資品牌則反之。第三、政治因素。2012年,隨著釣魚島事件的持續(xù)升溫,以及人們抵制日貨的情緒高漲,日系彩電進一步走向衰落,而韓系品牌在薩德及抵制韓流的影響下,也遭受到不小的威脅,從而給中國本土品牌帶來了新的發(fā)展契機。第四,中國彩電企業(yè)的崛起。中國彩電企業(yè)在占據優(yōu)勢的市場份額之后,開始將品牌從國內延伸至海外,著手塑造海外市場的品牌形象。成功登陸海外市場,讓中國彩電品牌找到了自己的底氣,中國彩電的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造將成為全球彩電市場最具的核心力量,也成為與外資品牌全球市場博弈的起點。
無論是在全球市場還是在中國市場,外資彩電品牌市場占比都是呈現了萎縮的態(tài)勢,這雖然給中國彩電企業(yè)帶來了新的成長機會,同樣也敲響了警鐘。中國彩電品牌正在加緊全球化布局,對于海外市場來講,中國品牌同樣站在了"外資"的位置,如何規(guī)避日、韓等外資品牌在中國彩電市場的窘境,躋身全球市場強者之列,我認為還需要中國彩電品牌擁有自主技術,強化自身核心能力建設,提高全球品牌價值,同時在全球市場渠道方面因時因地制定實時性策略,切不可一刀切,才能在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環(huán)境下,爭取更大的發(fā)展空間。
在弱肉強食的市場中生存法則永遠是優(yōu)勝劣汰。市場中不可能一家獨大,風向永遠不斷變化,外資品牌在技術和品牌價值上的堅守也是中國彩電企業(yè)的短板和值得學習借鑒的。
- QQ:611495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