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的哲學難題:是機械計算還是自主思考?
我思故我在。這已成為了當代哲學關于自我、意識和個人主義的基礎。 在笛卡爾看來,思想是可以自證的:他不需要對其進行定義。思想是什么?智能是什么?機器能否具備思想和智能?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不僅是答案,也有許多問題。我們可以來做以下的思想實驗。
2017-01-08 10:57:57
來源:騰訊科技??
作者:陳樺

人工智能的哲學難題:是機械計算還是自主思考?

【AI世代編者按】國外媒體近期刊文,對人工智能的本質(zhì)進行了探討。人工智能是在像人類一樣思考,抑或僅僅只是簡單的計算?

以下為文章全文:

我思故我在。這已成為了當代哲學關于自我、意識和個人主義的基礎。

在笛卡爾看來,思想是可以自證的:他不需要對其進行定義。思想是什么?智能是什么?機器能否具備思想和智能?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不僅是答案,也有許多問題。我們可以來做以下的思想實驗。

“中文房間”實驗

想象一位只說英語的人身處一個房間中,房間的一側(cè)有個小窗口。他隨身攜帶一本關于中英文翻譯規(guī)則的書。寫著中文的紙片通過小窗口送入房間,而房間中的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書來翻譯這些文字,并從另一個小窗口遞出。因此,一側(cè)的紙片上寫著中文,而另一側(cè)的紙片上有著完美翻譯的英文,但實際上這個人根本就不會說中文。

這一思想實驗最初由約翰·希爾(John Searle)提出,常常被用于簡單地證明,定義智能有多么困難。如果房間里的人足夠多,那么你就可以完成幾乎所有一切任務:畫出或描述圖片,或是翻譯或修正任何語言。但這是否是一種智能?房間以外的人可能會認為,這就是智能,但房間里的人不會這樣看。

如果房間里不是人,而全部是晶體管,那么這就非常像是一臺計算機。因此,一個很自然的問題就是,計算機是否就是一個更復雜的“中文房間”?這個問題的一種答案是:如果房間里不是晶體管,而是神經(jīng)元,那么情況又要怎么看?這帶來了更多問題。

在這里,我們并非想要解決這個困擾哲學家已久的問題。我們或許需要更務實。

人工智能的強和弱

目前,人工智能被用于描述多種系統(tǒng)。盡管許多系統(tǒng)實際上并不能稱作人工智能,但由于人工智能本身也缺乏明確的定義,因此很難做出反駁。簡單而言,人工智能是一種軟件,試圖復制人類的思維過程或隨之而來的結(jié)果。這帶來了很大的解釋余地。

你可以讓人工智能為你選擇下一首歌曲,人工智能可以控制機器人的腿,人工智能可以識別照片中的對象并進行描述,人工智能可以將德語翻譯成英語、俄語和韓語。這些任務都是人類所擅長的,而自動化可以帶來很大的便利。

然而最終,即使最復雜的任務也只是個任務。在接受了數(shù)百萬個句子的訓練之后,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可以在8種語言之間進行無縫的翻譯。然而,這只是一臺非常復雜的機器,根據(jù)開發(fā)者設定的規(guī)則去進行計算。如果某件事可以被歸納為類似“中文房間”的機制,無論這件事多么龐大、多么復雜,那么我們是否還可以將其稱作智能,而不僅僅是計算?

在這里,我們開始將人工智能分為“弱”人工智能和“強”人工智能。這并不是人工智能的不同類型,而是一種思考人工智能本質(zhì)的方式。與許多哲學上的差異類似,沒有任何一者更加正確。但這樣的區(qū)分確實很重要。

一方面,有人認為,無論人工智能多么復雜,都不可能勝過人工智能的開發(fā)者:人工智能無法突破其機械的本質(zhì)。甚至在這些限制以內(nèi),人工智能可以完成不可思議的工作,但最終這也只是非常強大的軟件。這就是“弱”人工智能的觀點。持這種觀點的人士認為,由于這些基礎性限制的存在,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開發(fā)系統(tǒng),使其擅長單個的任務。

相對的另一方面是“強”人工智能。這種觀點認為,人工智能的性能有可能足夠強大,從而與人腦相仿。這類人士認為,人腦自身不過是另一個“中文房間”。如果我們大腦中的生物結(jié)構能產(chǎn)生所謂的智能和意識,那么為何基于硅材料的電路無法實現(xiàn)同樣的目標?根據(jù)“強”人工智能的理論,未來某天我們將可以開發(fā)出與人腦相當,甚至超過人腦的智能。

而這里又出現(xiàn)了一個問題:對于智能,我們并沒有可行的定義。

人工智能中的自我

過去3000年中,很難說,在定義智能的過程中,我們是否取得了任何有意義的進展。至少我們曾得出過許多明顯錯誤的觀念,例如智能可以被簡單的測量,或者說智力與生物性特征,例如頭型和腦容量相關。

關于是什么構成了智能,我們似乎都有各自的想法,因此很難證明一種人工智能是否有資格稱作智能。在各種概念中,有一種足夠簡單、足夠基本的想法值得進一步關注:智能就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。

這意味著“適應能力”、“通用性”,而不僅僅是“推理”、“判斷”和“感知”能力。解決問題,做出推理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將解決某種問題的能力轉(zhuǎn)化為解決其他問題的能力。這樣的轉(zhuǎn)化將是智能的關鍵,即使沒有人清楚應當如何正式描述這樣的概念。

未來某天,我們的人工智能是否會出現(xiàn)這樣的適應性,從而可以解決從未被定義過的新問題?研究人員正在努力開發(fā)下一代人工智能,使其學習并處理前所未見的細節(jié),從而可以像人類一樣行事。人工智能是在思考還是在計算,這或許是哲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的問題,但我們開始關注這一問題本身已經(jīng)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。(編譯/陳樺)

推薦:人工智能洶涌而來,未來已變!關注“AI世代”微信號(tencentAI),關注未來

最新文章
1
美學旗艦 漂亮登場! vivo S20系列正式發(fā)布
2
SUSE推出一站式可觀測性平臺SUSE Cloud Observability,助力Rancher社區(qū)用戶告別多工具監(jiān)控
3
史上最薄iPhone 17 Air 背后秘密?
4
華為Mate 70 Pro推出鴻蒙NEXT先鋒版,出廠即享純血鴻蒙
5
一加 Ace 5系列首次同時登場,“驍龍雙旗艦”下月見!
6
信通院:10月國內(nèi)手機市場出貨量2967.4萬部,5G手機占比90.1%
7
算法至上時代,該如何掙破“信息繭房”?
8
全球半導體市場高速反彈?新紫光陳杰的話“真相”了
9
三季度電視出貨量同比下降6.6%,75英寸及以上同比提升5.9%
10
中興通訊、華大北斗戰(zhàn)略合作:汽車用上5G+北斗導航
11
華為Mate 70系列采用側(cè)面指紋識別,友商旗艦會不會跟?
12
撕掉“傳統(tǒng)”標簽,家電企業(yè)都講了哪些新“故事”?
13
Forter發(fā)布針對跨境電商的消費者身份安全技術革新
14
iPhone 17系列迎來“重大設計變更”,同時采用鋁和玻璃兩種材料
15
華為只打高端局,和蘋果、奔馳硬碰硬
16
五成英美受訪者表示,今年黑五消費可能持平或高于往年
17
5G“揚帆”再升級!2027年我國5G網(wǎng)絡接入流量占比將超75%
18
2024三季度全球電視出貨量同比增長11%,中國市場面臨下滑
19
兩家家電企業(yè)突發(fā)高層變動,白電行業(yè)迎新變數(shù)?
20
REDMI K80系列今日發(fā)布 關鍵配置提前看:性能、屏幕、影像史上最強
關于我們

微信掃一掃,加關注

商務合作
  • QQ:61149512